教育书籍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8-25 17:58:30
教育书籍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书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书籍读后感1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正如乔叟所说,"真诚是人生最高的美德".的确,无论你高低贵贱,也无论你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信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建设诚信的校园》这一章节中的故事:"0分成绩"。

故事是这样的:美国一所中学的多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老师发觉,判定为剽窃,并毫不客气地给这部分同学生物课的成绩为0分.这位老师说,她在第一天上课时就和学生定下协议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要求布置的作业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作业失败.支持他的人说:"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功课更重要"。

这位老师果真给学生判了个"0分成绩",她深刻地诠释了"不自欺,不欺人"的含义,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就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班里做了一次模拟考试,结果我得了100分,心里美滋滋的。回到家后,我自豪地拿给爸爸看,起初爸爸的脸上似乎有种掩盖不住的喜悦.可渐渐地,爸爸的脸色沉了下来"你过来一下""嗯?""你看,这道题目算错了,按理说,应该扣掉一分的……""我不要嘛,万一扣掉一分的话,那我就不是全班第一名了!再说,反正老师也不知道……"

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那两个"红圈圈"就像一双尖锐的眼睛笑我,讽刺着我…… 第二天,尽管我很不情愿把试卷交给老师重新打分,但还是硬着头皮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并重新打了分数.老师夸我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笑了.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高兴,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整个天空;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片海洋;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整个季节…… 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行走,每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这脚印不可能深浅一致,也不可能纹丝不乱,因为人总是难免犯错,一旦犯错,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改正错误而不是隐瞒,只有以利益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而又能博得别人信任和喜爱的人.只有一路真诚,才能一路阳光.

教育书籍读后感2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 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走好人生第一步》——为3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推荐的一本书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教育书籍读后感3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主角,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就应是我们教师生存的务必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应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就应具有什么潜力,充当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数学 ……此处隐藏6928个字……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 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教育书籍读后感11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表示出是河流还画几只鱼儿。画完,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12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